紙面功夫30%、素材收集30%、軟件制作20%,今天這篇是阿里巴巴的資深交互設計師@Heidixie 在內部分享的干貨,重在幫你擺脫工具,直擊PPT「溝通傳達」的本質。
新年除了做工作規(guī)劃,還做了一些個人2016年學習和提升計劃,其中,“聚焦”又是工作中項目的關鍵詞,也是個人提升這塊的關鍵詞。
所謂厚積而薄發(fā),在我理解,反而是之前要做大量的積累(所謂厚積),而之后更多的是垂直向下深挖打透,在這個基礎上,才能夠薄發(fā)一些可給別人以啟迪的東西。
那么我的2016,想要聚焦于【可視化】話題,以及#狗狗行為心理學#,一個是工作必需加上個人愛好,一個是生活所需加上個人興趣。所以,也請大家監(jiān)督我的“聚焦”,可視化溝通是個我關注許久,涉獵些許,略有沉淀,也不斷實踐和反思的話題,我個人因為可視化溝通而受益良多,我也希望能夠通過我的不斷的分享,幫助你們體驗到可視化那一刻的成就感。
有關開篇的《可視化溝通要訣篇》才寫了一半,不過本周先來一篇更接地氣的,是來自上周周會上小伙伴們拋給我的快速分享題目:你是怎么快速搞定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PPT的?
命題定義
一. 確實是快速
比如,和周邊人對比,看起來速度是別人的三分之一或更少,比如一天搞定業(yè)務規(guī)劃PPT。
二. 質量還不錯(我在命題里添加的要素)
別人認為還不錯:觀感思路清晰,視覺美觀大方,可做為模版?zhèn)鞑?,或講完后,經常有人來索要說要學習觀照。
我自己認為也不錯,比如我個人非常強調內容的邏輯性,而不是分頁視圖(每一頁看似不錯,但是整體沒思路),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形式大于內容,比如是否充滿了大量無意義的裝飾。我個人非常強調PPT的適用性,也就是面向不同的用戶的不同的組裝
要符合以上前提下,我們來講講所謂的“如何提速”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。
我的經驗
先看一張圖,這是大多數情況下我的PPT創(chuàng)作套路,可能大部分看到的是中間短短的1~2天。
比如,在去年7月份的時候,接到要做兩個課件的任務,和我在做的項目有關系,是要做,但是當時一周工作已經排滿,且內心有點小抵觸(彼時,各種文檔已經讓我寫瘋了)。
所以,當發(fā)現截止日期是下周二后,我就基本按兵不動。到了本周四,我開始有點壓力了,因為我不想把周末兩天耗到寫PPT上。所以就定了2個小時的大塊時間,拿了幾張白紙和即時貼,關到一個會議室,密集進行頭腦風暴,把圍繞目標的各種我能想到的內容、結構的可能性都拋出來,貼到紙面上,然后,進行結構化梳理。當我走出會議室的時候,即便還有一定的不解之處,但是已經沒有那么緊張了。
周五,碎片時間開始找素材,搜素材。
周六一天,去公司沒人的地方加個班,一天搞出以下兩套完整課件。
之后發(fā)出來,我的主管還不可思議,因為在上周,她基本上沒看我把時間花到這個課件上,好像一下子就變出來了。所以她還忍不住回復郵件說:“我不得不說,這么短的時間,這個課件制作得實在太強悍了!!”。
我內心只有“呵呵”二字。因為只有我知道,這絕對不可能在1天搞定,只是說:80%的功夫在紙面,20%的功夫在工具。
具體指南
階段一. 紙面功夫( 在整個周期里,大概占比30%)
要點:
(方向)確認演示文檔的目標和受眾
(發(fā)散)可能性探索
(收攏)結構化梳理
(舞臺)分頁設計
再三強調:關上電腦關上電腦關上電腦。但是,事無絕對,你也可以嘗試在開始第2點前,使用和你的主題有關的關鍵詞在網絡上進行一些“漫游”,檢索,快速閱讀,以便于稍后你關上電腦時,腦子已經被激活了很多可能性。但是基本上這幾點,都和軟件沒啥關系。
第1點:毋庸置疑是最關鍵,有時也會被忽略的,其實這個問題只能時常提醒自己,比如做一份文檔前,提醒自己看看以下矩陣圖。
第2點,為多謀。
一定先不要迅速制作,而是進行頭腦風暴,把各種和這個主題相關的內容,進行一個探索。做這一點時,我會習慣性,用白紙和即時貼、筆三個工具,加一段沒人打擾的時間(最少2個小時),把即時通訊工具簽名設置成“勿擾”或直接下線,然后告訴你的同事你要閉關一會。然后,把你的主題寫到一張白紙上,把你能想到的內容,先不管它們的關系是否重合,是否有層次,或者是否合適,這些“內容”有的是問題、有的是答案,有的只是素材,都無妨,都寫到即時貼上,然后貼到白紙上。
之所以用即時貼,是因為方便,可以隨時變換位置,如果直接寫到白紙上,則調整起來很麻煩了。
盡量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突然出現的“靈感”,除非你就是想做一份尋常的毫無新意的PPT,否則給自己的探索時間盡量多一些。
然后第3點,則是善斷。